历史纵横:隋朝继承北周疆域时,河套西部时为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分裂?大融合?历史仿佛就是在分裂与融合中不断交替。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
大分裂?大融合?历史仿佛就是在分裂与融合中不断交替。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结束。
北周作为北朝最后一个朝代,由盛至衰。而后隋朝登上历史舞台,这中间却有一件看似微不足道但很耐人寻味的事情。那就是在隋朝继承北周疆域河套西部时少了一块。
今天我们将从北周至隋朝这一段夹杂着宇文家族与杨氏家族的恩怨的纵向历史中,从东突厥和隋朝这一段横向历史中共同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细看地理位置
既然少继承了了一块地,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块地的地理位置如何。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由此可见,那块地也应该是块“宝地”。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动荡不安之地,而河套地区又恰恰在北周与北齐的交界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也是后来北周举兵灭齐,一统中原的原因之一。而隋朝“忽略”的那块地在地图上却属于东突厥,这其中的原因想必也要经过一番考究。毕竟在当时哪个国家不想拥有更广阔的疆域,不会轻易去舍弃任何一块土地。
北周疆域
隋朝疆域
二:浅谈政治原因
要了解事情的缘由,我们要从北周破齐说起。
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公元577年攻破北齐,统一北方后,南北对峙的天平已明显向北倾斜,可惜他却英年早逝于578年,年仅36岁。继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更是在继位一年之后自称“天元皇帝”并传位于不满六周岁的太子宇文衍,史称周静帝, 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其中天元皇后就是杨坚的长女——杨丽华。 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
杨坚
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死后,杨坚联合刘昉、郑译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北周覆亡。
同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联络辽西的契丹一起进攻沙钵略。当时隋文帝立国不久,在面临突厥有可能重新统一的关头,非常英明地派部队有力地支持了沙钵略可汗一同对付达头,并在达头退走后,在东突厥内部不断制造权力纠纷。
587年,东突厥都兰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认他的可汗地位,并让他在河套地区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
所以这一块看似被忽视的土地,却成了隋文帝分裂强盛突厥的一把无名之刃。
三:探究经济原因
一块土地所能产生的价值越大,那么统治者便越是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和中原地区,在平定南朝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平定陈后,隋廷为了提防之旧的势力以及将江南的粮食运送到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地区,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最终形成以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江南地区对当时的隋朝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江南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比西北地区更为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历朝经济中心迁移的天然条件。所以西北地带已经不是隋文帝所侧重发展的地域,这也是其能够大方掷之的原因之一。
四:总结
相比于那块土地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要大得多。权衡利弊,这块土地终究有属于它自己的使命。
在这一段历史中,也许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纷争,是一个朝代的结束,一个朝代的兴起。但是是否会在这段历史去留意那些看似不符合逻辑的地方,细细想来,却是让人佩服不已的决策。
文章来源:《经济纵横》 网址: http://www.jjzhbjb.cn/zonghexinwen/2020/1001/411.html